摘要:在中学课堂的教学中,教学内容丰富多彩,形式多种多样。课堂提问是课堂教学的常用方法,在教学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它是师生双方获得信息反馈的渠道,是推动教学进程的手段。它能激发学生求知解惑和阅读教材的兴趣,培养其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日常的教学中,为了达到一个良好的教学效果我们在教学中就要注意课堂提问的有效性。
一、课堂提问现状
课堂上教师提问的精准与否决定着学生思考的方向、深度,决定着学生的学习效率。提问的目的是要引起学生的深度思考。课堂上哪些提问是低效的呢?我总结了以下几种方式属于低效提问,甚至无效提问。
1.自问自答
有的老师提出问题,学生还没有回答,他就自己抢先回答了。这样的问题形同虚设,自然就是低效甚至是无效的。比如:“农民承包土地通过劳动获得的收入属于按什么方式取得的收入?对,是按劳分配。按劳分配和按劳动要素的区别是——。”这样的老师讲课方式属于唱独角戏,无视学生的存在。
2.选择式提问
在课堂上,常见一些老师用“是不是”、“会不会”、“有没有”“对不对”的选择方式提问。这样的提问让绝大多数学生在选择中失去自我,属于无效且有害的提问。比如:“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是不是呢?”学生回答:“是。”这样的提问是无效的。老师不妨这样提问:“等腰三角形具有什么特点呢?知道的同学请举手。”再如:“同学们,会不会啊?”“会。”这样异口同声的回答可能掩盖了本来没有真正弄懂问题的学生的困难。也弄得学生喜欢“大合唱”的方式,不能进行独立的思考。老师不妨说:“哪位同学还有疑惑,提出来咱们一起解决。”或者让几个学生回答,再次检验一下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
3.问题过于简单
有的老师提出的问题过于简单,没有一定的深度。这样的提问学生随口就可以答上来,没有锻炼能力。比如:“这篇课文有多少个自然段?”再如:“今天我们要学习什么内容?”这个问题显而易见,学生打开这篇课文就一目了然。这样的问题就没有提问的必要。老师提出的问题要能够引领学生去深度思考,更好地掌握系统知识或者运用知识,并能在解决问题中发现自己在学习中存在的问题,从而提高自己的能力。
4.问题过难过偏
有的老师提出的问题过难过偏,超过了学生的学习能力、学习范围,学生讨论也没有效果。比如:“你们知道茴香的‘茴’有几种写法吗?谁来说一说?”这个问题就不仅仅是过难的问题,而是过偏了,不属于《孔乙己》这样小说类文本的教学目标。老师要对课标、考纲熟烂于心,才不至于在解读文本时,偏离方向,提出一些偏难奇怪的问题,让学生的能力得不到锻炼、提升。
5.问题的思考问题时间不够
有的老师提出问题后,给学生的思考时间不够,导致问题回答质量不高,或者没有质量,近乎无效。比如:“同学们,面对这样的现状,我们怎样才能改变呢,某某某,你来说一下。”这个问题需要学生用一定的时间进行思考。老师急匆匆地提问,容易导致学生回答问题质量不高,也让学生不能养成通过思考,调动所学知识,最后得出结论的习惯。学生思考问题时间过短,会导致回答浅层化,提高不了能力,并且长此以往,在遇到问题的时候难以静下心来,容易急躁。老师的提问达不到预定效果,自然就无效了。
教师的课堂教学一定要重视对提问的难度、提问的方式、提问的时间、提问的对象等问题的研究,真正让提问服务于教和学。大量的事例证明,低效和无效的提问不仅降低了课堂的教学效率,而且浪费了学生的生命。让适度、有趣、幽默、有效的提问在课堂上多一些,再多一些。
二、针对此现状的有效策略
提问,是课堂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通过提问可以考察学生对所讲内容的掌握情况,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使学生积极思考,培养思维能力。所以,提问这一教学环节直接关系着学生的思维能力的培养和课堂教学效果的提高。所以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做好的充分的准备,充分备课,备教材,备学生,在教学中要做到以下方面
1.选择好要提的问题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提的问题一定要经过精心筛选,避免随意性。问题选择得当,能激发学生的思维共鸣,激发学生求知的兴趣。但是,如果选择的不恰当,容易是学生逐渐失去学习兴趣,从而达不到教学效果。
首先,提问要紧扣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进行。如果漫无边际进行提问,会造成抓不住课堂教学主要任务,即使所选的问题再精彩,也达不到教学效果。其次,提问要疑而不难,引人入胜。难易控制在学生经过一定的思考就能回答出来的程度。再次,提问要有趣味性和吸引力。尽可能选择一些富有吸引力的趣味性问题。最后,还要营造一种浓厚的学习和思考的氛围,让学生的学习兴趣长存。
2. 把握好提问的时机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提问要注意时机,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兴趣,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一堂课开始时设疑提问,这时,学生的注意力最集中,可以起到快速激发学生的求知心理的效果。
课中提问,应根据课堂教学实际需要,选择学生注意力最集中、兴趣最旺时实施。因为此时学生新的需要与原有心理之间产生矛盾,急切需要教师通过各种途径激起疑问的火花,以利于触发学生的思维共鸣,听课精力比较集中。
在课尾提问,既可以考察学生对本课所学的知识的掌握程度,及时认识到所讲授内容的不足,以便查漏补缺,同时又可以引导学生预习下一节新课内容,一举两得。
3.采用灵活多变的提问方法
教师在提问过程中,不能拘泥于某一特定的模式之中,要善于灵活运用多种方式,是学生与教师密切配合,让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发挥。例如,让学生自由讨论,自由发言,不点名提问,可以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遇到比较复杂的问题,可以将此问题分解为几个比较简单的问题让学生思考,引导学生得出正确的答案,从而培养了学生的分析与综合的思维能力;也可以先提一问题,然后随之提供一些材料以供学生思考,让学生从材料中得到启示,从而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能力,也是学生有成就感,提高学习的积极性。
4.提问应注意提问的对象
提问还要注意提问的对象,针对不同的学生提出不同的问题。在提问中,教师还要注意针对不同学生设计不同的问题。对于学习较薄弱者,多提一些简单、容易回答的问题,以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增强其学习动力。对一般难度的问题可以先让学习不太理想的同学先回答,然后让其他同学来补充,以便调动全体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要防止只提问好成绩的学生,这样会打击那些成绩一般的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自尊心。通过选择不同的提问对象,提问不同的问题,使所提的问题能起到设计提问的目的,达到一定的教学效果。
在提问中若出现被提问的学生“卡壳”的情况,教师不能斥责学生,要采取各种措施启发诱导学生思考问题。比如发动其他学生一起来分析此一问题,或者及时改变提问的方法,将此一问题重新设计一下然后再提问等。这样,可以防止课堂教学在提问这一环节上“卡壳”,不能正常进行下去。
总之,课堂上提问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思考问题,深化对所学知识的认识,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
这体现了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教师是主导,是师生双方的互动,不是教师唱独角戏,进行个人表演。
所以,教师要注意学生的思维习惯,摸清学生的学习心理,尊重思维的客观规律,善于创设情境,运用好提问技巧,从而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